
Demi Moore奪得金球奬影后,又把《懼裂》(港譯:完美物質)熱話再翻熱! 我欣賞Demi Moore,但對血肉模糊、漿腦塗地、膿瘡爛肉的情節,想一想也會腳軟打冷震,更莫說直視巨細無遺的大特寫鏡頭,全程瞇著眼坐針氈般觀看,捱到完場前十分鐘閉眼掩面也敵不過聲效轟炸,猶如掉進血漿漩渦被黑暗淹沒得透不過氣,幾乎窒息的一刻衝出戲院逃生深~呼~吸!
罪不在戲, Cult 片自有cult片的格局,荒誕不安才是硬道理。驚魂甫定才認真深思究竟我睇咗啲乜?自問也是資深「院友」,深諳為世「瘋狂」之道,所以才會死撐兩小時,希望從血肉模糊之中感受到女性切膚之痛,從痛楚中挖到深刻蝕骨的啟發,可惜看到接近最尾還是覺得驚嚇有餘,警世不足。所以「院友」又出動爬文看評論留言,觀人生百態,愈爬愈好笑卻又愈懷疑人生了!一連串問號⋯⋯
很驚訝不少男女觀眾都睇到笑,你哋係咪人嚟㗎?咁多「院友」出來睇戲嘅?
老老實實回答,那些享受官能刺激而喊爽叫讚的男性觀眾,你會因為「恐佈核突」與「活色生香」接連不斷的視覺突襲,更身同感受女性受外貌及年齡歧視的殘酷嗎?還是更明目張膽沉醉於肆無忌憚的Male Gaze中?
我又很好奇,有女性觀眾會覺得劇中Sue的水蜜桃形象很吸引嗎?如果沒有代價,妳會想與Sue交換身體嗎?
帶著偏見從男性角度想,《懼裂》帶來的多重感官刺激猶如冰火相交,Margaret Qualley飾演的Sue,作為Male Gaze下的惹火尤物,交替於Elizabeth (Demi Moore飾演)容顏枯萎、身體敗壞的怪物之間,真是如坐過山車,要性感有性感,要核突有核突,要香豔有香豔,要驚嚇有驚嚇,要獵奇有獵奇!感官饗宴餵飽腦滿腸肥,一張票睇到又喊又笑,還會有心有力反思自省嗎?我很懷疑。
女人會想成為Sue嗎?我都很懷疑,我自己就No! No! No!


得承認對影片的期望落差也源自一廂情願的幻想,沒搞清楚誰飾演Demi Moore的年輕upgrade版本,腦海中就是浮現當年《人鬼情未了》中雙眼靈動、清麗脫俗、沒有女神包袱,一身T-shirt、工褲的短髮造型。所以,當猶如雞蛋般幼嫩的Sue破殻而出,一頭長長秀髮像維納斯女神沐浴在粉紅泡沫中自我澎脹, 再換上一身美國甜心造型,肆意拋眉弄眼揮霍青春,我的幻想也隨之破滅,這才是我眼中的女神崩壞!不是說演員Margaret Qualley不好,她渲染誇張的演譯完美演活了劇中Sue的人設,將女神的荒誕形象嘲諷得淋漓盡致。所以,令我倒胃的不是女角演員,而是幕後將女神角色定型的社會意識形態。
我不是Feminist,沒有熟讀第一二三四波女性主義的理論主張,只是自覺由少女走到大媽的年紀,目睹這種女性刻板化的形象一路倒退。以近年衝出國際的韓星為例,我的內置「人面識別系統」就分不清宋慧喬、全知賢、孫藝珍、金喜善這些如女神般的存在究竟誰是誰?不是說她們不美,實際是超美,但只是很悶很單一化,如出一轍的五官妝容在鎂光燈下拋光了層次感,埋沒了自身靈魂的獨特性。

中山美穗的猝死讓我更加懷念九十年代日本藝能界女星形象的多樣化。沒有喪煲過日劇的我,都好清楚分得出內田有紀、廣末涼子、後藤久美子、工藤靜香、常盤貴子等等。審美觀各花入各眼,問題不是誰比誰漂亮,而是為何現在只有一個美麗標準?
是醫美產業催生了這個評審機制嗎?透過醫療級科技更精準地分析及設定美麗標準 – 五官身材比例、皮膚分析、老化速度,通通都可以量化、標準化。譬如「蘋果肌」,大概是兩盞「面豬燈」罷,要像紅燈籠一樣高高掛在顴骨上才叫標準,但樹上的蘋果也抵不過地心吸力呀,所以蘋果肌一鬆垮就不對位了!要Fix!
返香港探親,一踏入娘家的平民區居屋大廈升降機,就看見醫美療程的宣傳海報;上個月在東鐵才聽到一對貌似兩母女在車廂高談闊論,年紀較大面頰有點蒼白浮腫的女士分享剛剛打完一枝乜乜針,跟住考慮要怎樣怎樣,年紀輕的那位小姐也回答得頭頭是道、經驗豐富的樣子。年紀輕輕的後生女已懂得未雨綢繆抗衰老,姨姨應該很酸葡萄,心忖過度投資在外殼的心神,究竟會錯過多少青春無懼的風光旖旎?
然後,我開始懂為何《懼裂》如此血腥也觸不到痛處。如果現實世界的身體政治對女性的欺壓像《懼裂》一樣刀刀見血、拳拳到肉,那反而顯而易見,受虐者起碼可以理直氣壯還擊或逃離現場(Fight or Flight)!可是意識形態從來都是滲透性的,是深入基底的暗湧,不是鋪天蓋地的海嘯,所以Body Horror的表達手法讓劇中Elizabeth 腐朽成佝僂怪婦的驚嚇,只能address到舊一波的「整容」現象,對應現今的「醫美」潮流就有點捉錯用神。
當今的醫美論述一點都不恐佈而且光明正大無孔不入。「醫美」的論述有別於以往的「整容」手術,又超越一般的「美容」療程。以往的「整容」論述,潛台詞等如「毀容」,手術複雜且風險高、入場費又高所以很邊緣化,而且是不見得光的「負面標籤」,就如劇中的Elizabeth要架著大墨鏡,左閃右避、畏首畏尾才敢竄進黑巿交易的收件箱領取「完美針劑」。如果昔日的「整容」是Shame,今日的「醫美」就是Glam – orous!相對於皮開肉裂、改頭換面的整容手術,現在成行成巿的「醫美」著重非入侵性或低創傷性的「微調」,巿場推廣的口號是很貼心照顧well-being的「修複、保養、更生」,強調現代女性的自主和自愛,開口埋口都說「你值得的」、「愛自己」、「對自己好一點呀」、「自己開心咪得囉」,聽落很療癒很empowering又很「身心靈」!
其實「醫美」有什麼問題呢?無呀!如果負擔得起又真的無風險,尊重每個人的自主選擇吖嘛!大媽都想試呢!
但我們真的快樂自主嗎?這樣就會擺脫焦慮嗎?
美容產業本來就是「容貌焦慮症」的始作俑者。當我們透過美容消費「提升」了自己,三十歲看似二十歲,四十看似三十,五十看似四十,開心好一陣子然後美麗標準又再提高,新標準是看上來要年輕二十年才對,然後新的焦慮又跑出來了,然後為了更開心更年青,又更加透支體力去努力工作賺錢、節衣縮食去追求更高端的保養品和療程,這是自主自愛的快樂嗎?美麗,其實是資源與時間的較勁。直白一點說,父權意識形態在美容產業的推銷下,猶如慢性的糖衣毒藥,誘人永無止境地追求「更好的自己」。醫美新概念就這樣不用刀槍、不沾血腥,將厭老厭己風氣推到極點。
超愛!邊看邊差點在由Glasgow往Edinburgh嘅火車上LOL,但絕對是笑中有淚!🥺